- 2024-02-28
-
2022年,公司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十四五”规划战略目标,实施战略布局新规划,坚定信心、直面挑战、保持定力、勇毅前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1亿元,同比下降14.20%,主要因专用车市场行情下行,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汽车技术,主动控制专用车业务规模;实现利润总额8.24亿元,同比下降2.29%,剔除2021年棚改资产处置因素后,同比增长10.07%,公司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汽车技术服务方面:公司总体围绕“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主线,持续深耕检验检测认证、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重点行业领域研究,全力以赴拓市场、保生产,强化精益管理,确保公司经营稳健运行。公司检测事业部聚焦“一企一策”市场开拓,C8(纳入中国载货汽车生产企业联席会的8家成员单位)、T10(纳入中国汽车T10峰会的10家成员单位)客户实现战略协议全覆盖,千万级客户数量不断增长,客户结构持续优化;牵头立项22项标准,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了车内健康溯源、结构安全性能开发等多个明星产品,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了公司压舱石稳增长的作用。公司工程中心围绕“体验”核心主线,开拓模型风洞、智能线控底盘、轨道交通等多个新兴或新赛道业务;完成了风洞数字化平台、风噪开发能力建设;推进并落地了智能线控底盘主客观测评、仿真验证及工具链自主开发能力建设,公司技术研发类业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新能源中心完成国家首个氢能质检中心建设并获得CNAS、CMA资质;同时依托企标“领跑者”,创新开发了魔鬼训练营、五星能效认证等国内首创品牌增值产品;顺利落地“测评+认证+品宣”的新业务模式,展现了公司在新兴领域蓄势聚力的发展潜能与创新活力。公司智能中心着力技术开发,整车装备成为国内唯一完整的ADAS测试装备供应商;智能指数发布全球首个L2+导航智能驾驶测评规程;同时深耕政府合作,积极服务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公司数据中心以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为核心抓手,实现指数赋能与技术赋能的创新性产品化打造;前瞻布局在用车健康管理等算法体系,建成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年检试点。凯瑞装备公司加强市场开拓,坚持技术同心产品多元战略,在“汽车+N”领域实现订单持续突破,中标风电项目。凯瑞机器人公司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数字孪生业务实现新突破,依托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活动提升行业影响力;发布“凯瑞互联”品牌,打造智慧教育流量产品,实现示范投放。
装备制造方面:凯瑞传动公司首次实现空轨齿轮箱装车运营,取得市域快轨齿轮箱订单;首次实现新车桥研制,成功开发墨西哥齿轮箱、齿轨齿轮箱等多个关键产品,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凯瑞动力公司聚焦燃气业务和氢能业务,成功开拓新客户,实现燃气系统和零部件、氢能关键零部件销售新突破,获评重庆市优秀企业技术中心。凯瑞特种车公司进一步严控风险,完善内控体系,环卫业务引入集团化客户,平台化业务完成氢能源车平台项目合作群搭建。
为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在加快建设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通用技术集团与中国中检启动了关于中国汽研国有股份无偿划转相关工作,并于2023年1月16日正式完成股份交割。下一步中国汽研将围绕大交通领域,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持续推动公司与中国中检的文化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进一步提升公司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新发展阶段需求,优化战略布局顶层规划,拟对公司业务组织结构进行梳理和调整,构建以检测工程、能源动力、信息智能、后市场和装备为核心主业的事业部体系,提升重庆总部能力建设;优化以北京院、苏州院、深圳院为区域总部的全国空间布局,持续打造区域属地化服务能力;围绕标准认证、政研咨询、数据信息、品牌宣传,打造平台化、专业化赋能中心。
报告期内,公司梳理完成产品型谱2.0,优化了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体系,探索根技术虚拟研究中心运行及考核机制,并在装备开发领域先试先行;围绕重点业务领域,公司全年研发经费投入2.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8%。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全面完成“科改示范行动”各项考核指标。进一步探索推动激励体系和股权投资,完善董事会治理体系,积极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制定科研项目虚拟跟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通过多元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报告期内,公司推动领导干部轮岗交流,严格落实干部“能上能下”要求。强化班子建设,优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机制,开展经理层成员和中层干部契约化考核。开展“驭车计划”等培养项目,持续提升干部人才综合能力素质。加强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和监督,开展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优化和信息化建设。围绕战略目标,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稳增长的举措,其中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更是极大的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稳定汽车行业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2022年,随着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出台,汽车行业逐步复苏,汽车技术服务需求回暖明显。在汽车电动化方面,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发布,以及《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的出台,使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相关技术服务需求增加。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第一批18个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以点带面带动新业态发展。同时,在2022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工信部正式发布《多场景集多引擎模拟仿真测试服务平台联合共建倡议》及建设方案,对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从研发测试到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专用车业务:2022年,受前期环保和超载治理政策下的商用车需求透支、油价持续高位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商用车市场整体需求放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商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8.5万辆和330.0万辆,同比分别下滑31.9个百分点和31.2个百分点,其中货车产销量下滑最大,同比分别下降33.4%和32.6%。
燃气系统业务:2022年,受俄乌战争持续和国际原油大涨的影响,国内汽柴油价格均处于持续高位,进而助国内推燃气汽车需求和燃料电池汽车整体发展势头;同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作为我国首个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的发布,对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进一步加速推进了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轨道交通业务: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内投运城轨交通线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新开通运营线路规模趋缓。我国轨道交通业正由重建设阶段向建设与运营并重阶段转变。
中国汽研是我国汽车行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和公共技术服务机构,是我国汽车测试评价及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服务的主要供应商,拥有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替代燃料汽车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筹)等国家级平台,致力于为我国汽车行业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持和发挥引领作用,在我国汽车技术服务领域拥有较高的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营业务为汽车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业务。
1.汽车技术服务业务:公司聚焦“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领域,开展汽车及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测试评价、产品认证、软件工具、试验装备及技术咨询等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行业发展规划、法规标准研究、行业管理等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客户新产品开发及改进、测试装备能力建设提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咨询和软硬件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满足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法规标准要求新产品公告申报、CCC、进口车、汽车环保产品认定和排放、燃料消耗量等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基于政府服务及特有行业数据源的政府智囊、指数、软件数据、品牌推广等多元数据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技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7.78亿元,同比增幅16.58%。主要原因一是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变革持续催生相关技术服务需求增长;二是公司强化业务协同,动态跟踪市场信息,一企一策加强市场开拓力度,优化客户结构;三是持续增强技术服务核心竞争力,推进业务结构优化,非法规类业务、风洞业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业务、测试装备业务量同比提升。
2.装备制造业务:研发、生产和销售工程、环卫、物流专用车;燃气汽车系统及零部件,新能源技术服务;轨道车辆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及关键零部件。
报告期内,公司装备制造业务实现收入4.89亿元,同比降幅65.79%。主要原因是专用车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业务规模,导致收入同比下降。
1.技术创新优势。公司是国家级汽车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或检测中心,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公司把握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安全、绿色、体验”三大技术主线%,持续开展课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牵头申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4项、国资委1025专项1项;参与并成功申报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立项标准制修订88项;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获得科研经费1.04亿元,获得专利授权134项。
2.专业资质优势。公司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汽车新产品申报公告检测机构”、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气污染国家级检测单位”、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检测机构”等授权的汽车产品检测机构依托单位,拥有健全的汽车检验检测资质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为广大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提供独立、专业的检测认证服务。
3.人才资源优势。公司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报告期内,公司引进博士和技术骨干49人,招聘高质量应届毕业生166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职工人数2,571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245人、硕士以上高学历人员767人。
4.战略布局优势。公司依托技术、资质和人才优势,持续推进以重庆本部为中心,覆盖全国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地的测试研发技术服务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提高和完善汽车测试研发核心业务服务能力和体系。报告期内,重庆本部的氢能动力国检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华东区域的中国汽研华东总部基地建设项目于2022年8月19日举行开工仪式,进入实施阶段;华南区域与比亚迪002594)全资子公司弗迪精工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中汽院(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注册,于2022年10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华北区域的网络数据安全实验室一期建设,获批筹建车联网信息安全国检中心。
5.业务创新优势。公司创新建立“指数+数据”发展模式,以“安全、智能、健康”指数和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平台为重点,持续推进关联应用落地,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加快技术服务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14场指数产品推广活动,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平台汇聚了110万辆新能源汽车运行数据,形成行业最大事故故障案例库。
6.管理创新优势。公司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报告期内,按照公司改革方案和工作台账,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部41项改革任务,“科改示范行动”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接续实施第二阶段改革,完成22项任务之中的10项,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多元化激励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改革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各业务板块协同配合,凝聚发展合力,经营业务持续向好,但受工程车终端需求大幅萎缩影响,公司为顺应行业现状,加强风险管理,业务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41.46亿元,同比下降4.76%;营业收入32.91亿元,同比下降14.20%;利润总额8.24亿元,同比下降2.29%,完成全年预算8.10亿元的101.69%。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支撑汽车测试研发业务增长。2022年汽车产业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拉动下,实现逆势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2023年随着各项调控政策效果显现,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激发,汽车行业将稳中向好。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为汽车测试研发业务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机遇。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渗透率达到25.6%,比上年提升12.1个百分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2023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渗透率可望突破30%。
自主品牌汽车向上,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汽车测试研发业务提供了新增量需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市场占有率49.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更是达到了56.8%。
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汽车出口检测认证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及二手车交易活跃,在用车检测、二手车交易检验检测及关联服务业务将不断增长。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4.17亿辆,其中汽车3.19亿辆,同比增加1,752万辆;二手车交易2,869万笔。
专用车行业:2022年受物流不畅、需求萎缩、油价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处于低位运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为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下降31.9%和31.2%,中重型货车下降幅度更大。2023年有望触底反弹,尤其是新能源专用车、环卫专用车相关细分市场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系统及零部件行业:燃气汽车是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的清洁能源汽车,但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燃气汽车及其系统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放缓;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市场渗透率持续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2022年产销量分别为3626辆和3367辆,同比实现翻倍增长,与之相关的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行业:轨道交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具有全球领先优势。国家铁路网建设、城际和市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轨道交通将保持持续高质量发展,为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带来增长潜力。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同时,公司专业化整合进入中国中检,面对发展新阶段,新要求、新目标,公司对“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了适当调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按照国资委战略部署和中国中检“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坚持公司“15365”(即一个总目标、五个细分目标、三条发展路径、六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五项保障措施)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支撑能力和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围绕价值定位、凝练技术方向、聚焦标准规范、推进数字转型、升级装备产业”为主线,坚持“聚焦、创新、外延”发展方式,打造“资本力、产品力、影响力”三种力量,完善华东、华南、华北三大区域布局,提升检测工程、能源动力、信息智能、后市场和装备五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标准认证、政研咨询、数据信息和品牌宣传四大平台赋能能力;以“科改示范行动”为抓手,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强化风险防控,推动管理提升,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将中国汽研发展成为核心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突出,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化上市公司。
(1)战略布局优化。持续深入推进“1+3+X”区域布局规划,构建以重庆本部为中心,覆盖华东、华南、华北等主要汽车产业集群的属地化、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
(2)落实专业化整合。在保证公司业务独立性的基础上,主动融入中国中检发展战略,充分用好中国中检资质、客户、网络等资源,整合原有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等领域检验检测认证优质资源,开展检测认证一体化、口岸、装备等业务协同,拓展延伸新兴领域赛道,打造集团交通运输专业化板块。
(3)技术服务提升。实施战略聚焦,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以“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为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以“安全、绿色、体验”为技术主线,打造标准规范、数据软件、装备工具等特色技术产品,形成发展新优势;完善能力和资质建设,推进开发性试验研究业务发展和检测认证一体化,加快业务转型升级。
(4)技术创新驱动。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争在“卡脖子”工程技术上获得突破,打造一批具有领先优势和特色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公司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5)装备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装备业务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整合资源,加强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整合退出非战略性制造业务。
(6)新兴业务拓展。深入推进“指数+数据”发展模式,加快技术服务核心业务转型。一是持续完善“安全、智能、健康”指数测评体系,加强关联应用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为技术服务业务赋能;二是以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平台为重点,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新型生态,形成新的业务增长极。
(7)强化资本驱动。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优势,抓住专业化整合契机,聚焦主责主业,实施“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8)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改示范行动”为抓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多元化约束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优质资源向战略性产业聚集,有序退出非战略性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经营管理、技术、财务、营销和技能等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和考核机制,打造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团队。
(10)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运营,按照国资委“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和“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的部署,不断推进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
(11)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创新、拼搏、担当、快乐”的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2023年,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准确研判当前形势机遇,紧抓行业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央企专业化整合效应,强化公司战略落地实施,继续坚持“围绕价值定位、凝练技术方向、聚焦标准规范、推进数字转型、升级装备产业”的工作主线,落实推动战略布局和能力建设,做实做深“检测工程、能源动力、信息智能、后市场和装备”五大事业部和属地化特色业务,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公司经营目标为:营业收入42.00亿元,利润总额9.20亿元。
特别说明:上述经营目标为公司2023年经营计划的内部管理控制指标,不代表公司对2023年的盈利预测,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能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变化、经营团队的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司检测工程事业部打造法规研发业务融合销售体系,做大做广做强市场盘,提升研发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能力。公司能源动力事业部紧抓“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加速融合机遇期,以“融合突破”为主题,聚焦电能与氢能领域,充分发挥国家氢能质检中心作用,加快推动管理、市场、人才融合发展,以标准为引领,打造“测评+数据+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信息智能事业部聚焦安全、体验两大技术主线,着力打造以华东统筹、各区域特色优势突出的信息智能综合服务能力。装备事业部进一步巩固现有业务领域基本盘,深耕特装、工业互联网、教育实训等增量盘,重点强化“电液、电驱”、“软件开发与集成”、“核心零部件研发”三大核心技术,初步搭建“差异型+互补型”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作用,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做好装备板块协同发展。筹建中的后市场事业部将主要围绕在用车全生命周期健康及价值管理,助推在用车检测技术服务、新能源特色检测装备及行业服务业务落地。凯瑞特种车聚焦核心主业,防控资产风险,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平台化、融合化发展。北京院、苏州院、深圳院三大区域总部将分别发挥北京政策高地区位优势、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区位及产业等综合优势,强化区域能力建设,做好协同和服务工作,辐射全国重点区域。
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资源专业化整合,有序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升级,尽快释放专业化整合红利。一方面中国汽研主动融入中国中检的发展,承担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牵头单位职责,确保集团交通运输产品线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保持中国汽研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围绕大交通领域,加快公司在相关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布局,发挥“检测认证一体化”协同效应,促进公司经营业绩持续提升。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规划目标,深化“产品为王”的核心理念,利用信息化系统加强过程管控,完善根技术虚拟研究中心运行和考核机制,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实施科技人才项目,通过激励政策保障科研人员队伍;聚焦智能驾驶、双碳应用、通信软件、高端装备等重点技术领域,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二是紧紧围绕公司技术体系和产品型谱,积极谋划国家部委和省部级各重大专项项目指南,策划年度纵向课题申报,持续争取纵向科研课题获批并强化项目管理,引入常态化专家评审机制,提高项目一次性验收通过率。三是优化科研平台管理机制,确保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持续稳定运行;压实推进科技奖励规划,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四是加强科技优秀人才对外推荐,形成外部人才梯队,打造专家智库;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搭建对外合作平台,支撑公司内部研发;加强行业学会/协会联系,聚焦高端行业盛会,提升行业影响力。
一是公司将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打好科技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组合拳,加快内部资源整合。二是公司将加快外部资源整合,推动汽车、摩托车等领域央企间、央地间的同业机构整合,积极布局兼具战略价值与投资潜力的优质项目,在汽车后市场、智能网联、大数据和检测试验装备领域,实施外延发展。
一是降本增效,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聚焦主责主业,以“一增一稳四提升”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由战略规划到全面预算,再到绩效考核的闭环联动机制,利用“信息化”工具,推进经营决策由经验主导型向数据和模型驱动转变。二是加快信息化工具应用,全面推进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运营工作。成立数据信息中心,统筹负责公司数字化运营管理职能。聚焦基础管理信息化、决策数字化和业务信息化工作,搭建数据治理、指标构建和管理驾驶舱为层级的数字化决策体系,建设中国汽研决策管理平台和应用。三是完善内控体系,有效防控风险。围绕“各层级内控融合,调整管控方式、制定授权清单、动态评价调整”思路,持续完善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筑牢风控防火墙,强化风险预警与内控的上下融合。立足于各业务系统建设与运行,打造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主要风险:一是我国汽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存在行业景气度下降,产业链相关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下降,从而存在汽车技术服务需求下降的风险;二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可能存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达预期的风险;三是国家汽车准入审查简化和检测业务逐步放宽,存在法规检测业务减少,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应对策略: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开发性试验业务和创新性新兴业务,加快技术服务业务转型升级;二是推进技术服务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本地化、一站式和一体化的汽车技术服务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主要风险: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产品技术不断变革、产业生态加速涌现,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间长、投入大、难度高,存在技术创新效果不达预期的风险。
应对策略:一是实施战略聚焦,集中配置创新资源,打造核心优势和特色优势;二是加强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建立一支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三是扩大开放技术合作,内外协同创新。
主要风险:我国正处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叠加汽车技术和产业重大变革,汽车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存在公司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难的风险。
应对策略: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内部培养、外部招聘和柔性引进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适应公司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收入和有吸引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主要风险:公司为适应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链的能力建设布局,存在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态、新模式不健全或不成熟,项目投资不达预期的风险。
应对策略:一是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二是加强与重点客户在战略、资本、技术和业务等各个层面的合作,联合打造技术链、产品链和业务链;三是深入开展标准、技术、产品开发和发展模式创新,形成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四连板机器人概念股与英伟达无直接合作关系、两只八连板股风险提示主营暂未涉及Sora业务
「AI新世代」资本变局下AI “独角兽”众生相:旧势力“遇冷”,新力量受热捧
中国信通院:1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177.8万部,同比增长68.1%
中国信通院:1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177.8万部,同比增长68.1%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奇异果app:重磅官宣!众人汽车与小鹏签
大众中国宣布,大众汽车已与小鹏汽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两款面向中国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首批两款车型已确定将于2026年上市。其中,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为SUV。同时,作为联合开发协议的重要...
奇异果app:中邦汽研2022年年度董事
2022年,公司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十四五”规划战略目标,实施战略布局新规划,坚定信心、直面挑战、保持定力、勇毅前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1亿元,同比下降...